A+ A-

谭连:孝妇河畔的高尔基

中年娶妻喜获千金

来源:潍坊晚报   发布时间:2021-01-11 13:58:17


谭连(左二)平反后回归淄博日报社。

谭连(左一)与家人的合影。

  谭连摘掉“右派”帽子后,同事们都热心帮忙,为他张罗对象。谭连娶得贤妻,终于有了温暖的家,他对生活充满了憧憬。女儿的问世如同天使降临,让他的生活多了些色彩,他说:“往事,就当过眼云烟吧。”往事已矣,他要往前看,毕竟未来还是美好的。

  摘掉“右派”帽子最想娶个媳妇

  1972年,淄博日报社在内部会议上宣布摘掉谭连的“右派”帽子。当即有人问他:“老谭,你现在最想干的是什么?”这次,他没用“修辞格”,实打实地说:“我想要个媳妇。”全场顿时鸦雀无声,长时间缄默,悲催得有人流出泪来……

  1976年10月,当拨乱反正的曙光升起在地平线的时候,人们都想为谭连做点什么。赶紧帮他成个家吧,这才是最现实、最当务之急的事。“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”,谭连46岁了,到哪里找般配的、投缘的人呢?尽管已经摘了“右派”帽子,但还没有平反。论相貌,谭连算不上“帅哥”,但他才华横溢,又有名气,自然是不少有思想的女性心仪和暗恋的对象。他曾坠过爱河,未及谈婚论嫁便分道扬镳。在长达20年的误解、诬陷和批判中,也有女性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向他抛绣球、射丘比特箭,但谭连不想连累人家,更不想让将来的孩子被骂成“狗崽子”。所以,他的终身大事就一直耽搁下了。

  热心同事张罗为他办了婚事

  谭连对女方要求不高,在大家极力撮合下,他和赵女士相见了。赵女士比谭连小几岁,初次见面,她表示如不嫌弃,愿意一起度过后半生,谭连欣然接受。相亲异常顺利,谭连的热心同事无比积极,自发成立了“谭连结婚筹委会”,委员都有分工,各司其责,紧锣密鼓地组织了起来。

  婚礼在哪里举行,还是费了一番踌躇:回家乡潍坊,还是在淄博闹市区大酒店?征求谭连意见时,谭连说:“婚礼从简,我已不是青年人啦,不可张扬,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,就在本单位!”

  1977年1月,谭连终于走进了婚姻殿堂。大喜之日,全体员工都参加了。当双鬓泛白的新郎和个子高挑的新娘挽着手臂,走进报社大门时,夹道的人们使劲鼓起了掌,乐队敲起锣打起鼓,鞭炮震天,一起向这位报社的元老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。人们3元5元为谭连攒份子钱,挖空心思送喜礼,锅碗瓢盆、烹调佐料,馒头油条都有送的。席间,一个接一个向新人道喜敬酒,有的高兴,有的啜泣,有的醉了……

  往事已如云烟家有爱女足矣

  赵女士曾袒露跟谭连结婚的原因,说首先看中了他的人品、他的孝顺,感觉放心可靠,老婆孩子不会受亏待。她举一例:谭连发了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邮局跑,给寡母邮钱;即使“文革”时工资只有18元,他也往家邮10元。小事见大,有孝心的人做别的事也一定“八九不离十”,错不了。

  赵女士很快给谭连生了个大胖闺女。谭连47岁才抱上女儿,初为人父,钟爱自不必说,早有腹稿的名字闪亮登场:“谭晓娟!晓,晓事明理,世事皆学问;娟,小妮儿嘛,就该长得俊,貌比婵娟吧。”居委会登记新增人口,把“晓”写成了大小的“小”,他非追着改过来不行。邻居要抱女儿去玩,一定写好借条他才放行。谭连呼叫女儿,还煞有介事地带上姓氏,老伴开玩笑地说:“就怕闺女叫人偷去姓了别的,谁家没个黄毛丫头!”他回家最大的快乐,就是痴痴地看着“谭晓娟”这个自己的最佳“活作品”,一脸知足。孩子把尿洒在身上,他不忘幽一默:“这是孝顺闺女朝我身上洒香水。”在给友人的信中,每每坦言:“往事过眼云烟,算什么呢,没什么可抱怨记恨的,我有了家,我有了可爱的女儿。一切向前看,我的问题一定会有个正式结论的!”

责任编辑:李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