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+ A-

革命母亲堪称楷模

来源:潍坊晚报   发布时间:2021-04-25 12:50:36


徐迈母亲把自己陪嫁时的被褥送给战士们用。徐中立绘

  徐迈的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,因此村里人称徐迈的母亲为“二嫲嫲”。她虽裹着小脚,但见识和气魄不输男人。解放战争期间,她将自己家的房屋收拾出来给伤员住,还带动乡亲们把家中的存粮拿出来给战士们吃。她注重家风家教,严格要求子女,踏踏实实做事,老老实实做人。

  精心照料伤员被称为“革命母亲”

  徐迈的父亲经常外出卖绸,到胶东一带收茧,徐迈主要跟随母亲在家。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,所以大伙都亲切地称徐迈的母亲为“二嫲嫲”。这位出生于晚清的小脚女人,在乡亲们眼里,是一位有主见的人。她常说:“妇女虽然力气小,但是我们手儿巧,也要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!”

  别看“二嫲嫲”裹着小脚,但她的思想一点都不封建,作为村妇救会主任,经常带领姐妹们做军鞋、筹军粮,拥军拥属、救助伤员,在太平集村一带颇有威望。面对敌人的虚假宣传,她常常对村民们说:“只有共产党是真心为老百姓的,大家千万不要糊涂,被敌人蒙蔽了双眼呀!”

  解放战争期间,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设在姜泊和虫埠村,伤员都分散在本村和周边各村农户家中。其中,就经常有伤员被安排在太平集村治疗。有一次,战斗很激烈,伤员很多,没有那么多病床。徐迈家是村里的大户,情急之下,村干部想不出办法,就找徐迈的母亲商量。“二嫲嫲”一听说伤员没地方住,当即提出将自己家的房屋收拾出来给他们住。此后,徐迈家中就长期有伤员。“二嫲嫲”很有责任心,对伤员精心照料,不仅提供住的地方,为让伤员住好,给战士们铺上厚厚的被褥。每天去打扫卫生,给医护人员打打下手。她一日三餐把饭做好,亲手端到伤员跟前,并为伤员洗衣服、洗绷带。村里的父老乡亲对她的行为大加称赞。

  “二嫲嫲”为人热情,做事细致认真,很有大局观念。当时,柳疃属于昌邑三区,每逢区里下发粮食,她都会亲自清点,细心发放,从来没有出现差错。每次发放粮食,她都会把最好的“细粮”留给伤员和战士。有时伤员不够吃的,她还带动乡亲们把家中的存粮拿出来给战士们吃,部队指战员都亲切地称她为“革命母亲”。

  “二嫲嫲”光荣入党革命道理编进谜语

  1949年,徐迈的母亲光荣加入了共产党。她对乡亲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“跟党走,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”她积极宣传党的主张,把革命道理编进谜语,让大伙边猜边受教育。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还记得,小时候,“二嫲嫲”领着他们边推磨边猜的一道谜语是:“孙中山革命未成功,蒋介石空喊和平;共产党南征北战,八路军四面出征。”大家在猜谜的过程中,“二嫲嫲”适时加以引导,将大道理变为通俗易懂的谜底。这个谜底为“燕子”的“燕”谜语,乡亲们至今还记得。

  新中国成立时,举国欢庆。太平集村群众走上街头,欢歌载舞,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。老少爷们一致推荐让“二嫲嫲”给大家讲几句。她赶紧用衣袖擦了擦眼角喜悦的泪水,走上前铿锵有力地喊了两句口号:“共产党万岁!毛主席万岁!”这是她内心最真实、最深情的两句话。

  几十年来的坚持没有付之东流,她也没有看错,是共产党救了中国,是共产党救了人民!在她的带动下,大伙都不由自主站起来高呼:“共产党万岁!毛主席万岁!”

  乐善好施勤勉持家良好家风世代传承

  徐迈的母亲乐善好施、勤勉持家,从小教育徐迈不能自私自利,要多为别人着想。至今,太平集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着,“二嫲嫲”心肠好,看到别人家吃不上饭、穿不上衣,自己心里就特别难过。她经常拿着干粮送给那些吃不饱的乡亲们;寒冷的冬日,“二嫲嫲”还把棉衣送给缺衣少穿的乡亲……

  “二嫲嫲”注重家风家教,对子女要求很严。儿子远在延安,她教育孙子徐鹏先要学知识、学文化,竭尽所能做对社会、对老百姓有用的人。为此,她还特地给徐鹏先起了个小名叫“文斗”。

  徐鹏先非常有才,而且受奶奶的影响,自小就有一颗上进心。那时候,很多伤员住在他家里,他就经常领着孩子们演唱革命歌曲,慰问伤员。他编写的一首歌曲简单易懂、琅琅上口,至今被村里的老人广为传颂。1947年底至1948年初,村里的小学解散了。1948年底,村学堂又重新恢复。当时,学堂设在村里的制糖作坊,徐鹏先听从祖母的教导,主动请缨去担任学堂教师。徐鹏先工作认真,立志要把村里的孩子们都培养成才。他平时对人和蔼,但对孩子们要求十分严格,村里的孩子跟着他学了不少知识。

  母亲去世后,徐迈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来。他经常教育后代,无论到什么时候,都要凭本事吃饭,不能给组织添麻烦。上世纪70年代,党和国家鼓励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到地方工作,按照规定,徐迈可留一个孩子在北京工作,但他却把孩子们都“赶”走了。他对孩子们说:“你们都要到地方去,那里更需要你们。”于是,女儿徐惠兰到了河北保定,在那里成家立业,工作了一辈子。儿子徐鹏先1946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,先后在昌邑县政府和县委土改委员会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被调到省里,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堂堂正正做人,兢兢业业工作。

责任编辑:李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