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+ A-

钱包变迁记:从用不起到不用

来源:潍坊晚报   发布时间:2021-06-17 09:07:19

  上世纪六十年代,物质匮乏,人们手里没几个余钱,更没闲钱置办钱包,用手帕或布头一包即可。后来,人们用上了布钱包、皮革钱包。支付方式也从现金到银行卡,再到手机移动支付。如今,掏出手机便可付款,这个“钱包”更加便捷。6月16日,记者采访了老家临朐,现定居潍坊市区,今年68岁的冯象禄,听他讲述小钱包的大变化。

  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包3毛钱一个,干一天活才能挣出来,不舍得买

  今年68岁的冯象禄老家在临朐县五井镇五井东村,长期生活在农村,说起“钱包”的变化,他有说不完的话。

  上世纪六十年代,物质匮乏,一块手帕、一角布头,把纸币或钢镚包裹起来,就是普通人带钱的主要方式。“上集买个东西,从腰里摸出一块手绢,层层揭开,露出一沓纸币,然后将手沾上唾沫,一张张地数。”冯象禄回忆道,“我记得那时的钱包3毛钱一个,干一天活才挣3毛钱,根本不舍得买。”

  冯象禄的老伴从年轻时就心灵手巧,干过裁缝。当时,她模仿市面上的钱包,用布做了一个,开口处缝上松紧带。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钱包,村民们都很羡慕,不少人让她帮着做。冯象禄说,老伴至今还用着一个自己做的红色绒布钱包,布料柔软,上面还有拉链。

  那时布料也紧缺。购物要有票,冯象禄对布票印象最深。当时的布分平纹布和斜纹布,平纹布不结实,但量大好买;斜纹布结实,但量小难买。有一年冬天,他跟父亲去供销社买斜纹布。凌晨三四点就出发了,到了供销社门口发现已排起了长队。“供销社早上8点开门,我们在寒风中站了4个小时。”冯象禄说,眼看到他们了,没布了,爷俩只好失望而归。

  改革开放初期当兵第二年买了个皮革钱包,每晚睡前擦一遍

  改革开放以后,人民生活日益改善,钱包的款式和材质越来越多样,塑料钱包、布艺钱包、皮革钱包……不仅如此,钱包也变得越来越鼓胀。“我记得当时的钱包有蓝皮革、黑皮革、粉红皮革等,里面都有夹层,可以按照面值分层放钱。”冯象禄说。

  冯象禄年轻时在西安当兵,他的第一个蓝绿色皮革钱包就是在西安买的。“当时看到战友们都用上了皮革钱包,我很眼馋。”冯象禄说,他当兵第二年每月工资7元钱,终于买了一个钱包。当时拿在手里觉得特别自豪,逢人就炫耀,对待钱包就像对待宝贝一样,每天睡前拿出来擦一遍。这个钱包他一直用了二十多年,直到皮层磨没了,才舍得扔掉。

 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钱包款式和材质更多了,也更加时尚了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真皮钱包开始流行,真皮比皮革更加柔软、好用。那时还有了手提包,样子和钱包差不多,但比钱包大很多。“能用上手提包的人,要么在正式单位工作,要么自己做生意。”冯象禄说,当时在村里看到用上手提包的人,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人发大财了。

  进入新世纪刷卡消费渐成主流,钱包里现金少了银行卡多了

  2002年,儿子结婚安家。冯象禄老两口跟着儿子来到潍坊市区居住,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出门就有大超市,非常方便。

  当时,刷卡消费是主流。人们出门带着钱包,虽然里面现金没多少,但是各种各样的银行卡多了。钱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,放卡的位置多了,还出现了专门的卡包。

 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,催生了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兴起,网络购物逐步成为消费者的一大购物渠道,在线支付需求急速扩张。各大银行纷纷顺应潮流,开通了网上支付、网上自助转账和网上缴费等业务。足不出户,在家动动鼠标就可以轻松实现购物、缴费。网银的出现,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。后来,网上银行的流程更加现代化,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。

  伴随电子银行卡的广泛使用,钱包迎来新一轮“瘦身”,不光现金少了,银行卡也少了。支付方式的改变,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方便,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。

  如今出门不用带钱包,手机扫一扫能付款,甚至“刷脸”就行

  如今,早上用打车软件叫个车,中午在办公室叫个外卖,晚上躺在床上刷刷购物网站。伴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来临,人们的生活又发生了大变化。出门在外,不用带钱包,一部手机即可。“扫一扫”一词高度概括了今天的支付生活,无需找零,更加便捷。

  别看冯象禄年近七旬,却是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人,手机支付、网购都玩得非常溜。几年前他就开通了手机支付,网购用支付宝,实体店购物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非常方便。节假日儿女们都给他发红包,就用微信“钱包”。

  如今,又有了“刷脸”支付。冯象禄有一次回临朐老家,带着孙子去镇上的超市购物,付款时发现忘了带手机,打算回家拿手机后再来。结果收银员告知他可以“刷脸”支付,在收银员的引导下,他通过“刷脸”真的完成了付款。

  “出门不用带钱包,手机支付就很神奇了,没想到现在还能‘刷脸’支付,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,而且谁能想得到‘刷脸’就能付钱买东西呢?”冯象禄说。

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:刘燕/文

责任编辑:沙莎